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详细资料
朱文毅:浅谈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19 08:05:01 【字体大小: 】 『 返回

浅谈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

国家能源局福建监管办党组成员、副专员  朱文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纲领性的重要文件,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必将闪烁日益灿烂的思想光辉、实践光芒和时代光彩。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最主要的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历史必然性--历史逻辑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经历了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中形成的,来之不易,来之必然。纵观历史,在封建社会里,我国曾创造了人类文明辉煌,并在唐朝时代达到顶峰,但后来逐步走向没落衰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究其因就是制度的没落衰败。近代以来,一批救国图存的仁人志士进行各种尝试和奋争,如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在中国行不通。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和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也经历了探索、创立和发展的变革性跨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四十年,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接续探索,不可割裂,是在继承、延续中前进、上升和创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过一些弯路,付出各种代价,甚至犯了“文革”等严重错误,但依然“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文选》),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和领导等领域方面形成了核心制度、基本制度、根本制度、重要制度、重大制度和主要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的七梁八柱已经架设起来。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高瞻远瞩指出的那样:“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把已经建立起来的、为实践证明行得通的制度系统集成,并随着实践变化不断加以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正当其时,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二、高度前瞻性--目标指向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一是新思想催生制度建设达到新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是相互联系、逻辑递进、联为一体的完整体系,我认为,其中前“三个明确”即总任务、主要矛盾和发展思想、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更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和整体性,应更侧重于概括性表达和粗线条描述;最后“一个明确”即党建总要求居统揽和引领作用;中间“四个明确”即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是某一方面或领域的目标,应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一步进行细化深化和具体化,按照系统论和重点论原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选乃至首选目标;二是新战略催生制度建设提到新高度。战略引领制度建设,制度保障战略实施。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安排,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十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十五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十九大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进行安排部署后,随之而来、随之而应的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制度建设进行安排设计,即作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制度建设也分“两步走”战略步骤,即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可以说,新时代制度建设的安排设计与新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与新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呼应。三是新征程催生制度建设迈向新阶段。经过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还有不少硬骨头需要啃下和险滩需要涉过,从降低体制成本、改革成本“两个成本”看,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整体设计的阶段,即制度建设的分量更重,把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内涵、新特点和新要求。

三、科学理论性--理论逻辑相互支撑。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机统一、互为支撑、密不可分,正如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体系。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以正确理论指导、沿正确道路方向、融优秀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从纵向看,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道路问题;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理论问题,且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基本经济模式、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明确了制度问题,且制度建设不断全面深入;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阐述,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阐述,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阐述,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阐述,不断明确了文化问题,且文化建设逐步具体。正因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展开并交叉推进,形成相互支撑和呼应,才有党的十七大提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建党九十五周年提出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从横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纲领,道路自信是源,道路决定制度的根本出路,制度反映道路的路径依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旗帜指南,理论自信是魂,理论指引道路建设,道路建设丰富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基础支撑,文化自信是本,文化选择制度取向,制度体现文化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制度自信是根,制度建设承载道路方向、理论旗帜、文化特色;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理想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我们应当从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四者相互支撑的理论逻辑关系,审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建设,做到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坚定道路自信,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理论自信,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坚定制度自信,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定文化自信,明白优秀中华文化为什么“通”。

四、生动实践性--实践逻辑环环相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在这场伟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建设成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坚持”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涵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领域的优势,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优势,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交融互补,既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又能有机融合形成共同优势、发挥整体作用,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行得通、走得稳、迈得远的根本保障。特别需要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个坚持”的显著优势与党的十九大提出“十四条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既有大多共同之处,也有个别异同之别,其中有三条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显著优势表述中没有体现,我认为这三条恰恰是我们的短板和弱项,因此,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信心把优势用足,转化为治理效能,保持清醒把短板补齐,转化为治理潜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五、现实针对性--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总体要求,而且还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 、“完善和发展什么”,制定了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体制和体系,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相应的工作部署,提出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这为制度建设的重大部署接续递进、重大政策落地见效,重大措施落细到位指明方向、提供指南。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确保制度建设落得下、见成效、得人心,在实际工作中应防止三个问题:一是防止制度建设教条化。以不断全面深化的改革推进制度建设,以不断完善成熟的制度巩固改革成果;既应把实践证明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上升为制度机制,又应防止把制度当成一成不变的清规戒律,把制度建设僵化教条化;既应反右,不改向不变色不走偏,更应防“左”,克服和避免简单的“一刀切”、“高级黑低级红”,让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使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防止制度建设空洞化。不能把制度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切忌把不适时宜、不成熟或鸡毛蒜皮的东西往制度“筐”里塞,应按照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让制度“筐”里装精装实装好,让制度务实管用。三是防止制度建设虚假化。不能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坚决克服“不改、难改、等改、慢改、虚改和改他不改己”的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思想和行为,发扬斗争精神,增进斗争本领,守住底线,保持定力,刀刃向内,壮士断腕,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以彻底性的斗争取得制度建设彻底性的胜利。应联系各自实际,善于把党中央关于制度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加以谋划和推进。联系能源行业实际,就是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求,重点做好五篇文章,即建立和完善能源清洁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体系、为经济“六稳”提供能源保障的体制机制和体系、能源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和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高质量用能的体制机制和体系、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综上所述,以上五个特点,第一特点从“为什么”、第二特点从“干什么”、第三特点从“是什么”、第四和第五特点从“怎么办、怎么干”的角度,阐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问题。